蕭炯柱的揮桿和指揮桿


@劉兆生 - 2010/08/06

Image Credit: Unsplash
  Image Credit: Unsplash

去年在澳門威士汀酒店,趁他打完澳門公開賽職業/業餘賽,訪問了蕭炯柱*。當時他暢談「一手湊大」的香港青年音樂訓練基金(Music for Our Young Foundation,MOY),今年在香港哥爾夫球深水灣俱樂部,話題也離不開他花了三十多年心血創辦和推動的MOY。

甫見面他已非常雀躍地告訴筆者,這個以音樂訓練、激勵青年人努力學習和追求上進為宗旨的慈善組織,參加的學校已從去年十隊增至二十二隊,遍佈中國、香港、星架坡、馬來西亞和澳門。最令他最鼓舞的是,最近北京的少年宫(成員全是尖子)和軍隊藝術學校也加入,今年十月準備帶領香港樂團到北京演奏。

看來,蕭炯柱自從2002 年結束三十六年公務員生涯退休後,每天都是活在音樂指揮中,悠然自得。然而,曾任香港郵政署署長、運輸署署長、經濟司、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香港新機場工程統籌署署長、香港特區局長和香港青年樂團第一小提琴手的他,如今反璞歸真,透過音樂找到自我滿足和對世界年青人培育的期望,做著他認為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事,羨煞多少退休人士。

Retirement 的 3R

正如生於嬰兒潮的美國人,今天他們口中不會再說Retirement這字眼,而是用了三R’s:Redirection、 Regeneration和Refinement來代替。蕭炯柱做的正正符合這三R’s大前提,自稱做了「音樂義工」,更歡迎任何退休人士加入他快樂的「音樂義工」行列。畢竟,帶領過百小孩子到海外表演,和管理一個日益茁壯的訓練基金是需要很多成年人協助的。(詳情請瀏覽此網站:http://www.hkmoy.com/hk/index.html)

另一方面,蕭炯柱深信緣,對他來說,命中一切始於緣,包括打高爾夫球,他的很多第一次也是緣分。他答不出如何學拉小提琴和怎樣學打高爾夫球,只是說「一拎起手便拉、便打」。其實,蕭炯柱是從小便被酷愛古典音樂的父母的分配好,他學拉小提琴,小弟學大提琴和二妹學鋼琴,組成一個家庭「室樂團」。蕭炯柱「一拎起手便拉」,在老師教導下死練,他對小提琴的喜愛日漸濃厚,小提琴也成為相伴其一生的伴侶。

而踏進高爾夫世界也是緣。一九七四年他還不知高爾夫為何物的情況下,就被一位星架坡朋友推薦而成為當時皇家香港哥爾夫球會會員,十四年後一大清早他剛從英國度假回港,還睏在時差中,靈機一觸才約他星架坡朋友早上到球會,這就是他所說「一拎起手便打」的第一次。

Natural Swing

蕭炯柱補充說,他的揮桿是natural swing,因為高爾夫講求rhythm,rhythm 和rhythm ,這正好是音樂元素之一,亦是他的強項。他說高爾夫球是「 all about rhythm, not power. Rhythm of the swing, of co-ordination, and of our internal clock (高爾夫不是力量的表現,而全是講求節奏:揮桿的節奏、動作協調的節奏和身體內時鐘的節奏)」。

蕭炯柱亦承認高爾夫太像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困難不能克服也要克服。學習高爾夫和學習樂器一樣,紀律和刻苦是首要,痛苦的折磨誰沒嘗過?

他強調培育年青人是從講求純技術,注重音準和力重開始;及至表達能力、音樂感、神韻和樂句的掌握;和打高爾夫時所需要的技術如出一轍,包括發球時強而有力的揮桿和節奏、精確到位的進攻段落、切球時柔軟的感覺、推球時的細緻準繩和關鍵性的心理調控等。

但以上的只是眼目所及的一部分,有高低之分,而他要求的是像把高爾夫球的揮桿和音樂上的指揮桿合而為一,添加了靈氣,便是演奏者能否進入一個他稱之為「入zone」的超然境界,讓自己的靈魂得以升華,糅合進音樂內,如雙生花般,渾然一體。他最近指揮時親眼看到一名孩子一邊演奏一曲難度很高Elgar的Enigma Variations,一邊淚下,令他很是感動,結果與現場觀眾打成一片,齊齊「入zone」。

在球場上,「入zone」就是我們常說的打到「上咗身」。今年初,在最冷的兩天,蕭炯柱在中山温泉連續打了七十二洞,直到從第六十六洞才開始「入zone」,最後四個洞連續打par,莫非蕭炯柱的「入zone」非常慢熱,直到體力時才漸入佳境?連他自己也莫名其妙,說不出個所以然。

畢竟,「入zone」的境界不是每人都做得到,蕭炯柱一直追求「入zone」佳境,手執球桿和指揮桿,親力親為,每年舉辦的Golf Charity活動,為香港青年音樂訓練籌募基金。放在今天瀰漫一片「仇富」或「仇商」情緒的香港,可有多少人能理解?(完)


#####

本文原刊於《信報》,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劉兆生 Terms

Author @劉兆生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